近年來因物價上漲、失業率提升及經濟的衰退,加上媒體報導相關退休基金運作的困境,興起勞工批評政府的風潮,而反對聲浪也轉型為對立風潮,於是特定族群的退休人員便成了眾矢之的,彷彿削減了退休人員待遇,等同於化解政府財政惡化的根源,但如果願意深入思考,其實能找到更多問題的原因。
在兩黨爭奪執政權的年代,每個黨派都能毫不手軟的開出支票,這方開出特定族群年金五仟,另一方就開出八仟回擊,在立法院中,即便執政黨也無力否決超乎財政負荷的預算案,最後雖能總能籌措出財源,但究竟有多少比例的經費是由舉債支應的,卻再也無人關心,而這些政府債務,將由我們的子弟共同承擔。立法委員是否真正為民眾監督了政府?
其次是政府對於績效的評估,有一部分來自於預算執行率,到了每年11月起,可以逐漸察覺經費核銷的壓力,中央機關急忙地將未執行完的預算分撥給地方機關,地方機關急忙撥給基層單位,然後再發文催促經費經行,短時間內要消化如此的預算,能不浪費需要相當的行政效能,但可惜基層機關不見得有如此優質的能力。
聽過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嗎?如果能夠爭取到,對於學校的硬體建設、師資、設備、學生都能有相當程度的提升,但清大彭明輝教授也曾在其部落格(http://mhperng.blogspot.tw/2011/04/blog-post_28.html)發表此計劃造成的學術沉淪。曾思考過五百億是從何而來嗎?又是投入到哪裡?其實無需猜測,經費自然是來自於稅收,經費的流向也可以自網路相關報導中了解,分配到經費的學校多為台灣頂尖之國立大學,但在目前的升學制度下,經濟弱勢學生想力爭上游擠入前述名校,顯然相對困難。也就是說,此計劃支援了更多經濟上有餘裕家庭的子弟,協助他們更有機會邁向卓越,但該如何提升大學中弱勢學生的競爭力,似乎又顯少人關注了。
雖說政府對於國民小學弱勢學生的補助是不遺餘力的,如課後照顧、攜手激勵計畫、營養午餐…等,的確造福不少弱勢家庭子弟,但發放的標準又顯得過於浮濫,偶可見到低收入戶家庭仍擁有轎車,手持智慧型手機,隨時上網掌握著瞬息萬變的資訊,而媒體卻總能報導著三餐不繼的悲慘家庭,究竟扶助弱勢的經費,是否精準投到迫切需要的家庭,政府是否曾經訪查與評估經費的真實效能?
政府的部分經費就是如此流失的,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,政府需更專注發揮經費效能,爭取東亞運、爭取世界大學運動會、爭取世界級博覽會…並非錯誤的政策,但須評估財政狀況,期待的調高舉債上限來支應開銷的同時,也期待政府同時思考這筆錢將來由誰來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