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有多次指導一年級小朋友的經驗,對於此年度小朋友的特質與有相當程度的了解,故於教學前,即仔細分析此階段之學生特質,以作為課程目標擬定及課程計畫規劃的參考。
一、較難以他人的觀點思考問題。
面對同儕不同的意見或提醒,容易引發自我防衛機制,進而衍生出無謂的衝突。
二、遭遇困難常以退縮或哭泣作為反應。
因處理問題的能力仍屬淺薄,當因自己的不當行為而受指正或使別人受傷時,常回應以沉默、說謊或哭泣。
三、期待獲得教師的讚美與肯定。
國小階段教師多給予學生正面行為之讚美,而表面淺薄之讚美如:好可愛、你好棒…等逐漸減少,教師可利用此特性,逐漸建立小朋友的正向行為。
四、渴望吸引同儕的目光與關注。
透過自己的語言、行為表現,引發同學的讚嘆、羨慕甚至發笑,學生能由此獲得自信與成就感。但此階段多數行為將擾亂學習秩序,如何正向引導,是教師的考驗。
五、持續運動能力不足。
雖然有時在教室中感受到學生的活力無限,但即使面對低強度的運動,只要時間略微持續,也可能造成其身體的不良反應,進行各項活動時,須時時關心學生身體狀況。
六、無法共同進行具規則性的遊戲。
此時學生的遊戲,往往僅是漫無目的的追逐,或是遊戲器材的操作,對於共同的遊戲,往往因為過多人無法遵守規則而難以進行。規範的賦予須逐條增加,第一次的活動若超過3條,往往陷入無規則的活動。
七、身體抵抗力不足。
學生中若有染病之學生,往往會迅速蔓延,需指導學生疾病預防的知識,與面臨疾病時應有的觀念,以避面受他人傳染或傳染他人。
八、常因不注意的碰撞而受傷。
因活動空間的擴大,下課時常與混齡的學生共同使用操場及遊戲器材,加上身體協調性仍待發展,對於環境的熟悉程度也待提升,碰撞、跌倒常在此時期發生。
九、難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專注。
一節課雖有40分鐘,但剛入學的小朋友的專注時間多數未能達10分鐘,如果持續進行未有變化的主題,容易面臨學生分心的狀況,致實難以發揮教學成效。
十、存在待家長關心而未發現的身心發展問題。
視力減弱、骨骼肌肉發展異常、蛀牙、過重(輕)、身高成長緩慢、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、亞斯伯格症,都是此時可能察覺的身心發展問題,適度的提醒可讓學生在家長關心下提早進行矯正與治療。
十一、對於團體規範的遵守仍顯薄弱。
有規範的學習環境,能表現較高的教學成效,但此時學生對於團體規範的遵守尚未熟悉,教師須透過適當策略引導,單純以嚴厲態度約束,往往會引發其他負面效果。
十二、面對情境表現適當行為的能力待學習。
各項禮節、與人際對應的正確反應,此時的學生尚待學習,協助學生學習表現請託、感謝與致歉,將有助於其人際關係之經營。如何表現開心、謙虛、給予同學肯定,也都是此時宜建立的能力。
此外,尚有許多待調適的轉變與衝擊,如師生關係的變化、學習壓力的增加、團體規範的遵守、活動節奏的改變與運動空間的擴大,在在都是學生學習與安全的挑戰。如何協助學生減少學習阻力、促進學習安全,逐步促進其身體建康、適應團體生活、展現出此階段小朋友應有的活力,是一年級建體課程應達成的重要目標。